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工作】展覽的媒體整合企劃

忙了三個月的案子,在本週暫時告一段落。回想這三個月來,從一開始的策劃,與館方的行政人員聯繫,到如火如荼的展開展務規劃,中間還參雜著第三屆的科技藝術展(國藝會贊助),讓我在展覽方面的實務經驗箸時有很大的進步。
回顧本次的展務經驗,最值得被提起的應該是媒體整合企劃這方面的心得感想。
其實這次在北美館的展覽,嚴格來講只能算是一個申請展,所謂的申請展是沒有其他重大的展覽的一些禮遇,包括各個文宣品的數量優惠或者相關宣傳的規格。所以要在記者會當天,找到21家以上的媒體來宣傳一個對博物館來說極為普通的申請展,是破紀錄的創舉。
這次會有這樣的成績。除了具有強烈企圖開發新媒體的館方公關人員居中規劃及藝術行政人員多方溝通聯繫以外,不容置疑的,展覽本身藝術家的特質及背景,也是吸引媒體有慾望報導的主因之一。

分析本次媒體企劃成功的主要幾個原因:
一、媒體開發的無限性
媒體具有被開發的無限性,小至如我們所知的報紙,電視台相關雜誌平台(當然, 藝術類的雜誌是絕對不能放過,典藏今、藝術家、當代cans等),但若能開發除了設計類的雜誌:dpi、X-FUNS等,尋找相關的設計類雜誌,雅砌、室內或者較具有國際性的雜誌也是可被開發的對象之一,了解媒體的需求,了解各家雜誌所需要的媒體資訊,並勇於開發不同的媒體平台,例如:本次能夠邀請到一家介紹3C用品的數位雜誌,看重的不在只是3C的產品,而在於藝術家本身的科技背景,
讓他們有興趣來一探究竟。

二、電子媒體的崛起
在當今網絡的世界中,免費而有效的電子媒體存在著很重要的角色。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電子媒體不在只是紙類文宣品的附屬品,他們有著比報紙等文宣更重要的特色,他們的資訊通路比起紙類文宣品更能將資訊快速流通,但,當然,他們已不再是免費的使用,而是使用者付費的時代。
也因為如此,如何認知哪個電子媒體的平台最有資訊流通的功能,如何確實知道那個電子媒體的效用或者如何整合並使用最少的費用,卻達到有效的資訊溝通橋梁呢?成為在推廣一個原本觀眾群極少的藝術性展覽最重要的課題。

三、主動當起新聞資訊平台
了解新聞媒體的需求,主動的提供不同類型的媒體所需要的資訊,並從談話當中,提供不同的資訊給與其所需。例如:報紙類的藝術新聞的標題可能是:『黃心健個展,展現人生重重機關』,但若是藝術性質類的雜誌有可能就會結合這個藝術家的相關藝術新聞,譬如:『上海雙年展台灣藝術家黃心健在北美館的展覽』等等,這樣的標題來吸引他的藝術類性的讀者了解這個藝術家的動向。

以上是這次工作的小小心得 期待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