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建築實驗室
展期: 2008/6/14~2008/8/24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展覽廳
本次建築實驗室的展覽,是由法國中央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所發起的建築收藏展,將1950年代以後的建築概念發想做一系列脈絡的介紹,企圖顛覆建築物本身存在的意義以及概念的發想。
本次展覽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 網絡城市:城市可以因為外來的建築體產生資訊網絡的發展建構,在這一系列的概念作品中,我最喜歡peter cook的概念草圖《instant city》 (片刻都會),他繪製了飛行船降落於城市的概念,將網絡城市的想法徹底的傳達,相當有趣。
2. 移動城市:60年代興起的『塑膠建築』結合了移動式建築的概念,在當時早已引起廣泛的討論。所謂的『寄生蟲居住單元』以及『吸盤式居住單元』皆是可以產生量化的模組,在建築概念裡不僅僅是可以移動的建築,可拆卸組裝整合,還具有便利化的生活機能,對於功能化的現代社會非常受用。
3. 氣泡城市:因創新的塑膠材質的發起,另產生氣泡建築的概念,開啟了充氣模組的建築概念。建築不再只是堅固或者永恆存在的媒材,極有可能包容著可拆卸式或者相當輕巧的視覺效果及功能性。其中尤以安東尼˙史丁科(Antoine Stinco)的作品《日用品活動賣場》(hall itinerant dexposition)的可拆卸式的氣泡賣場草圖為代表性的概念發想。
4. 傾斜城市(the oblique city):傾斜城市強調的是建築物本身的溝通聯繫,除了靠通訊設備作為聯繫的橋梁外,建築物本身當然也扮演著重要的溝通橋樑管道,例如:在一樓與二樓除了平面空間的垂直聯繫外,因為傾斜的建築概念,也許更能夠讓資訊的溝通更為便利,雖然,我還是不太理解這樣的建築概念與意義。
5. 幾何城市(geomeytic city)
6. 巨構建築(megastruruers)
7. 未來城市(futuristic city)
8. 解構(deconstruction)
80年代,出現了所謂的"解構城市",簡單來說,解構建築就是將建築的組成元素如圓柱等先行拆解後重新組裝,藉此發展出新的建築技術與方法。貝爾納.屈米(bernard Tschumi)的作品很有趣,將建築利用點線面的方式,拆解成許多種的建築建構方法,這是在解構主義裡面,我最喜歡的一種建築形式與方法。
相關展覽網頁:
http://www.tfam.museum/03_Exhibitions/Default.aspx?PKID=293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