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工作】上海北京_有感



最近,從北京到上海,再回來,走了一遭,雖然覺得台灣還是非常可人與舒服的,但是,對於心裡上的震撼著實很大。
不僅僅是社會或者環境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也看到了藝術在那裡的蓬勃發展,從北京798藝術園區到草場地藝術村的興起,從上海一系列的雙年展活動,隔壁的當代館隨之有另一檔新展覽的開幕,再到9/20開始的上海電子藝術節,這樣一系列不管是為了城市的觀光,政府的政策或者其他操作型的意義,對我而言,他卻是為了藝術宣傳的最佳途徑,也是一種操作型的整合,姑且不論操作的手法是多麼的『商業化』,至少,他藉由藝術這看似高尚的途徑,將上海匯集了各方的人馬,藝術家、藝評家、畫廊、買家、拍賣家、搜購者,還有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上海市民,大家都聚集在這個城市,高唱歌誦著這偉大的雙年展成就與願景。
我在上海雙年展兩天的期間,看過的外國買家或觀光客,比在台灣時見的多的多,每每看著上海外灘的夜景,心裡總是不斷的問著自己,我們這一代的舞台在哪裡?是不是不應該再拘泥於台灣的舞台呢?台灣的藝術市場接下來又該如何發展呢?所謂的國際化的視野,到底該如何走出去呢?

比較,這兩天去看的台北雙年展,我也還沒看完,但是,比較起來,台北雙年展的議題確實比較社會面,也更為學術面,這是我欣賞的地方。他不嘩眾取寵,也不用商業的操作,他探討的是一個關注性的全球化議題,殖民/反殖民,或者藝術家關注到台北這在地性的文化,進而創作的作品,在這點,我也看到了台灣展覽或者藝術關注的焦點與希望,也許,還有許多值得鼓勵的地方,持續觀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