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21日止
地點: 伊通公園(伊通街41-1號2樓)
“當然不見得每件作品都一定要讓別人真正瞭解,但我覺得那至少跟我有關係,那樣的連結才是真實的,每件作品都可以變成我個人戀物癖式的私人珍藏,不管時間過多久,我都可以如數家珍的跟你說那是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創作…”
曾御欽,這名字從2004年的台北美術獎作品『有誰聽見了』起就讓我魂遷夣縈,猶記得『潑牛奶』的那件作品,雖然看了如詩般的創作自述後對於作品仍然懵懵懂懂,但是,作品的確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許,是因為潑牛奶關係吧?!
之後,他曾經在某次的藝術節聯展中在台北保安宮附近的派出所展出另一件有四個小房間但是都只開了一個小縫能看到各個片段的作品『做了什麼』(what has been done),裡面據說演出的人員是藝術家的父母,讓我對於這位藝術家的勇氣及做作品的毅力相當佩服。
今天,如朝聖般的到伊通公園看他的新作。如同超級Fans般。期待著又會有什麼樣的錄像裝置呢?
很意外的,這次他沒有使用錄像媒材,這次,他也沒有潑牛奶了,這次,他開始規規矩矩的寫著創作自述,敘述著,他不喜歡的紐約駐村生活(這讓我相當意外,因為,我以為紐約駐村一定會相當有趣) ,作品在在影射著紐約的交際應酬讓他感到害怕,煩擾而忙碌的藝術圈生活讓他不由自主的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更封閉的存在自我對話的世界中。
這樣一個內顯而心思極細密的藝術家,選擇了一個他不擅長的創作方式,必須經由溝通協調找到適合的小朋友的家裡,透過採訪設計劇本,就像了解小朋友平常躲迷藏般會藏在家裡的哪個小角落,再經由數位繪圖的方式將這樣的場景呈現出來,雖然,有別於以往的錄像攝影手法,不過,在題材上,仍是透過小朋友來發揮抒寫內心對於人群,對於社交方式,對於不熟悉的環境等等的恐懼及感受。
不過,坦白說,對於這樣的創作媒材(數位繪圖)或者將內心的社交恐懼藉由躲迷藏這樣概念上的轉化而成的作品,我仍然不太習慣,甚至說,有點矯情和不喜歡,看來,我還是喜歡,以前做錄像藝術的曾御欽!
我,還在適應新的他,他的作品...
相關評論:
我最近挺喜歡這篇 ..游崴寫的『深黑色的蕊,曾御欽』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09/421/258
藝術家創作自述(轉載)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statement/109/258
我討厭紐約!!!
從我到紐約的第一天開始我就這麼想了
這念頭從來沒有打消,也沒有被否定掉,除了些許的小小驚喜或是一些小小的好吃布朗尼還有幾齣百老匯的閃爍,讓我有些微取消一些對於討厭紐約的註記。就像是在老黑板上不斷寫著我討厭紐約我討厭紐約,卻又偶爾擦掉一些但還是有些字跡凌亂在黑板上並沒有很用力把它擦掉的意願跟企圖。
這是一場很不好玩的遊戲,你不能躲得太裡面,你不可以將自己藏起來,不可以順著床底下某一個物件或是最暗處將自己身體隱沒在不被找到的狀態中,聽著外面的聲響,你很安全,就躲著。
因為,你要被找到,這不再只是小孩子那天真可愛的遊戲,你可以恣意的躲著,因為生氣或因為只想跟自己的某一個幻想朋友獨處而躲起來,你不可以了!!!
你要被找到,你要出現你自己,要面對!!!
這真的不再是一場好玩的遊戲……
從我到紐約開始,不自覺的也被強迫的跟我自己相處,雖然我很習慣跟我自己相處,從我自己的國度的時候,就很少出門的我,也被迫在自己國度環境中出去,去面對很多事情,不斷的發生,而就再搭了十五個小時的飛機,到了紐約,只剩下自己,非常強化的一種意識你只有你自己,你所能憑藉的只有那兩箱行李裡面唯有自己國度的氣味。
我只想抱著那氣味然後睡去捲曲著身體。我就更常待在所謂的臨時公寓當中,我承認一開始我的害怕跟不安,在這噪音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城市當中,未曾有絲毫片刻安逸氣息,讓我思考所謂的自由,你可以去很多地方但實際上你哪裡都去不了,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國度然後困住,原諒我的措詞,困住。
我被我自己困住,被語言,被這不是我生活的複合,被許多我應該要負的責任跟義務,我被困住,然後就在冬天的紐約我滿腦子混亂到我無法確定我那場大病究竟帶給我多少影響。
只記得我好幾個夜晚的燥熱,乾咳,我無法好好入睡,我呻吟用一種喉音然後略帶嘶吼狀態,但我依然可以感覺到地鐵在我公寓下震動。
而我看見一個孩子面對著我同樣捲曲著,不安的看著我,好像是看著我吧!或許…..他眼神似乎不在我身上,只能感覺他直視著,有野獸要進來一般,有種偷窺的好奇或許不是,我讀不出那些情緒,太多而混亂,而無法直視。一種想要開口的想法。但只是一種想法在嘴邊發抖。
作品想法:
小孩 ,是我作品當中最常出現的角色,對我來說就像一個毛病一個戒不掉的習慣,腦海中的畫面常常總是有小孩站著,就像一個說故事的人,一個角色,我讓這小孩說話,我佈局了一個場地一個空間,但我不在現場,我邀請了一個說故事的人當我演繹這故事。
而在這次的作品當中,我去述說我第一次到紐約的感覺,很直覺的將我腦海中的畫面擷取。
我在紐約各地尋找到了二十一位小孩,從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區,布朗區,各種不同的紐約,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二十一個小孩去說這故事,我的故事。
我一直認為數位原始的圖片就像是一個簡單的基底,這次,我不斷的在數位照片上用數位筆繪畫,不段堆疊我腦海中的影像,那一層又一層的圖層,如油墨繪畫般的堆疊。
每一張原始照片就像是剛上打底的畫,而我將情感跟直覺畫入圖像當中。
一個彷彿熟悉卻又陌生,彷彿溫暖卻忽然驟冷的情緒。
每一個小孩都躲在自己的房內,窺視著外面,他知道自己不能躲得太裡面,他知自己要被找到,但外面的世界就連自己的房間都黑影晃動,好奇卻又畏懼的看著這世界,等著被發生或是去發生一些事情。
是我想要去敘述的。
後記
紐約是大部分藝術家夢想的金色殿堂
然而曾御欽在創作自述中
第一句話就直言 我討厭紐約!!!
並不驚愕
紐約本來就不是 "人人" 都應該嚮往的城市
也不是每個藝術家都以拿到美國藝術家簽證為目標
雖然尚無法知道看了作品之後
是否會被觸動或牽引出任何情緒
至少
這種赤裸裸的說話式創作自述
沒有太多美學理論或哲學思考的艱澀難懂
在台灣已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