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典藏實習的日子
今日上午,得知明日則為收稿的最後一天(按照一般的期程來看),非常的害怕,尤其是圖片的取得的問題,看來要獲得授權得提前準備才行,看樣子這期歐巴馬的圖檔恐怕比較火燒屁股,亞偉建議我先擬出目前的source,再看要如何統合起來,擬出新聞點,以及深入報導的寫法。
下午,就這次針對故宮南遷的議題,去採訪故宮周功鑫院長,亞偉就之前蒐集的資料,先擬過採訪稿以及沙盤推演院長可能會回答的問題,每一個議題裡面,內含下一個議題的伏筆,循序漸進的採訪,一方面讓採訪者暢所欲言,一方面也能就聽到的相關議題在作深入的採訪。有些議題太過敏感,有感於被採訪的對象的身分地位,也許不適合回答,所以也會避重就輕的回答議題,但若能夠從中發覺其懸外之音或言下之意,就可了解被採訪者的用意。譬如說:在周院長的位子,也許他不適合回答有關故宮藏品到底是否為偽作,或者比較起北京故宮的藏品是否較為遜色等問題,但他透過歷史上的表達推演,間接回答了,他其實認為經過歷史的演進及脈絡,台北故宮的藏品算是『精品中的精品』,
採訪後,與亞偉討論,在亞偉的想法裡,透過重要人士之口,來回應這件事,就新聞媒體來講,就是很重要的背書及刊載的意義了。